文化园地

可敬的煤勘人 作者 贺永光

发布时间:2019-11-11   浏览次数:12688次   
可敬的煤勘人 作者  贺永光

  当人们享受在霓虹灯下翩翩起舞的时候,当人们在灯火阑珊之处讴歌的时候,有谁会去想,那给人类带来温暖和光明的煤炭是从哪里来的?岂不知这温暖和光明就是那跳动的煤炭的精灵吗?那是用煤勘人汗水串成的彩虹。

  亲爱的朋友,千百亿年沉睡在地下的煤炭,是谁历经艰难把她们唤醒;是谁点亮了寻找煤炭的明灯;是谁指引了寻找煤炭的路径;是那煤田地质勘探人!是他们告诉人类,地下蕴藏着巨大的能量,他们是国民经济建设的精英。是这些煤勘人对煤炭在道路上的指引,才有了她们为人类贡献的可能。

  117队是千百个勘探队中的一支。那还是在我撰写117队队史的时候,才深深的体会到煤勘人的可敬、可亲。

  旧社会,我们的国家饱受欺凌。一九四九年,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层楼上庄严宣告:‘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可是,那个时候的我们,一穷二白,百废待兴。没有钢铁,没有煤炭,没有石油,没有棉纱……

  117队始建于一九五三年,那是国家为了建设包头钢铁基地而筹建的配套工程。钢铁是工业,农业,国防事业的脊梁,那煤炭就是基石。

  初建之国,党中央力挽狂澜,一个五百多人的勘探队伍从吉林胶河浩浩荡荡的开进内蒙古包头市石拐子村。

  国之初建百废兴,舵手气势贯长虹;

  决策英明图大计,英雄入关当先峰。

  前人旷野踏出路,野兽结伴步步惊;

  群山峻岭立井架,红心一颗把宝寻!

  我寻访了多位离退休老工人,老干部,深深的领受了当初煤勘人的艰辛。

  那个时候的煤勘人,相应党的号召,他们撇下妻儿老小,毅然决然踏上为祖国寻找宝藏的征程。那个时候的他们,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他们能不觉得苦吗?苦,哪能不苦了,只是他们的心是火热的。他们有一种当家做主人的自豪感,一想到能为我们国家做贡献,心情就无比的激动。为祖国,为人民,他们浑身就有使不完的精神。

  那个时候的煤勘人,他们来到石拐,那是荒山野岭。什么叫风餐露宿,他们体会的淋漓尽致。石拐是一个光岭秃山头,水缺贵如油的地方,他们和牧民的羊群同饮一渠水。他们用汗水洗澡,他们用风沙润面;寒冷的冬季,狂风暴雪是家常便饭,沙尘暴就像邻居窜门一样,三天两头的光顾,吃一碗饭留半碗沙子,那是真事,一点都不说假话。

  那个时候的煤勘人,天天与野兽作伴,与毒蜂毒蛇为舞,上下班都是踩着恶狼眼睛里的绿光行走。

  那个时候的煤勘人,没有大型起重设备,只能靠肩抗手拉众人抬来立井架,稳钻机。他们的脸满是油污泥水,但他们的心是纯洁善良的;他们的手满是老茧,满是裂纹,但那是一双双干净、有力的手,这手能托起一个民族的自信、自强。

  那时候勘探队主要的运输工具就是马车和驴垛子,驴垛子是给钻机运输水的。夏天驴垛子是水车,冬天驴垛子就是冰车了。

  那个时候的煤勘人,在野外几乎没有房子,住在帐篷或活动板房里,白天太阳晃眼睛,晚上伴着月亮数星星;最热的时候,帐篷里就像蒸笼一样。冬天狂风刮,沙土冷风和人同寝;夏天雨水淋,被褥都是掉在篷顶上的,美其名曰:吊床。

  那个时候117队的煤勘人,冬天不放假,只为了早日勘探出有价值的焦煤来,好让包头钢铁厂能给国家炼出优质钢铁,粉碎帝国主义对我国的封锁。多么纯洁的心,多么高尚的心,多么伟大的心。

  他们跑遍了内蒙古的五市两盟,发现并勘探了八大煤田,然而,他们从不居功,一直默默无闻。

  转眼间,六十六年过去了,煤勘事业进入改革大潮中,煤勘第三代人已经闪亮登场。他们一如既往的矜持守候着那颗爱党爱国的心。新一代117煤勘人以国之忧而忧,他们不忘初心,时刻牢记使命,不伸手,不求援,自力更生,勇闯自己的生路。他们披星戴月到处承揽工程,到处寻出路,为国家谋利润,单位谋生存。虽然艰辛,但那憨厚的笑容,表明他们仍然是国家的主人,里面蕴育着无限的温情。

  亲爱的朋友们,你不觉得共和国的煤勘人是最可敬爱的人?



版权所有:内蒙古自治区煤炭地质勘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蒙ICP备18003684号-1 网站建设:国风网络 网站地图 蒙公网安备15010202151066号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如意开发区腾飞南路32号 网址:www.nmmtdz.com.cn 电话:0471-6555504